粄仔:在客家语言中有老鼠粄,因为它两头尖,酷似老鼠,而得名。不过在在安远,我们不会称它为老鼠粄,都是称为粄仔。它的做法如下:
首先,也是选比较好的粘米,然后把选好的粘米浸泡一段时间。浸泡到一定程度会就可以拿去磨成浆了,这个浆要摸成很稠,不能像做其他粄那么稀。磨好浆,然后在大铁锅里面烧一锅水,并且在锅上面架一个擦板,如下图那样:
然后手里抓一团浆在擦板上擦,这样粄就会顺着擦板的孔流到滚烫的水里面,等到水里面的粄仔浮起来时,就可以把它打捞起来了。把打捞起来的粄仔盛放在米筛上,让它把水滴干。这个就是生粄仔了,要吃的话,还得在煮。
粄仔,在我们那,是比较受欢迎的,去一般的早餐点,一般都能吃上。关于它的记忆有很多很多。
记得小时候,我们那大年初一是要斋戒很少时间了的,而往往家里就会在大年三十那天做好粄仔以待明天作为主食。虽然煮时不会放猪肉什么的,可是,往往会在煮粄仔里面加上一样东西,就是把煎的豆腐砌成丝放在里面以前煮,除了吃粄仔的话,豆腐丝也是一种美味。而在平时如果会煮的话,往往是会加上一些瘦肉丝的,那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,而如果有煎豆腐的话,除了放肉丝,煎豆腐丝是是不可少的。如果是在圩上的小摊上吃,老板一般都是会放肉丝和煎豆腐丝的,因此,如果是去赴圩,如果身上有闲钱的话,往往是会花一块钱在小摊上吃上一碗解解馋,可是那时有闲钱的机会是很少的,有点话,大部分时间也是只有几毛钱,因此,虽然经常有机会去赴圩,可是很难去奢侈一回的。有时候,如果实在很想吃了,正好又跟着父母去,就会缠着父母到小摊上买上一碗,这时父母也就没办法,会狠下心到小摊上买一碗,然后高兴的在旁边看着我们吃。这个当然都是很小的时候的事了,可是每当回忆那种情景心里多少会有些酸楚的感觉。现在,当然不会出现那种情景了,只要去赴圩,你想吃的话,随时都可以吃。像我的小侄子们,每次去赴圩必不可少的就是去熟悉的店里吃碗粄仔,此时我的父母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只有看的份了。每次我回家,如果是圩日的话,我的小侄子们,就会闹喊着去圩里吃粄仔,我父母也往往会满足他们的愿望,毕竟现在的农村早就不是会为一两块钱发愁的时候了。
关于粄仔,我还有一个很深刻的记忆就是在读高中的时候,记得从读高二开始,我每天的早上的早餐基本上都是一碗粄仔,那时还是一块钱一碗,而且小碗的只需要五毛,因此,有时候就买一碗五毛的,再花五毛买五个煎的包粄。把粄仔和包粄做为早餐,一直持续到了我高中毕业,期间我从来没有感到有吃腻的感觉。由于那时自己学习还算努力,很多时候都是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去吃的,因此经常是店里的很不错个顾客,有好几次,因为去的太早了,店里煮粄仔的水都还没烧开。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日子,感觉已经是好遥远了。自从读大学后,大部分时间粄仔的味道就只存在记忆当中了。